缘起“方便”,贫病者的福地

2019-11-07 23:14 编辑: 阅读次数:

1901年——广州城西方便所。1899年由广州商人陈惠普等发起募捐兴建。

1901年改称广州城西方便医院。为当时华南最大的慈善机构

众所周知,现在都将城西方便所的始建时间定为1899年(清光绪25年),但是从历史资料中翻看,城西方便所的建立疑似还有一番“前传”。

时光回溯到1894年,据赖文、李永宸著的《岭南瘟疫史》一书记载,清光绪甲午年,广州地区开始爆发鼠疫,疫情传播甚速,数月间蔓延至全市各处,患者不分男女老幼、职业身份皆相染病。市民病死无数,尸横遍野,据统计数月间广州鼠疫死亡人数约有7万人。

地方官府在防控疫情上举措不力,抗疫活动多靠民间自救,赠医局的乡绅、医土和社会各界好善之士购地设厂、赠医施药等慈善救济活动成为救灾活动的亮点。城内的一部分死者及垂危病人,多送往越秀山麓眼井街(现市二中附近)由地方绅董创设的城北方便所善后。城外地区,因晚上城门关闭,部分死者无法送入城北方便所收殓,多被弃置在广州西门外高岗(现广州市盘福路与医国街北侧)的茅寮、空地间。每天城西门打开后,往往会看见死者尸体横陈,其间甚至有奄奄一息的未死者呻吟待毙,情形惨不忍睹。

据清朝番禺人邓雨生《全粤社会实录》记载,1894年,当时有善士吴玉阶、邓熙琴、邓秀峰、黄理三、江君贤、梁浩生等25人,因为不忍目睹民间惨状,共同出资在城西高岗设方便所一间。负责收殓路边的尸体,并把一些病倒街头而未死者给予收治。一时四方称之,谓该所所作善事“驾乎爱育、广济之上”。该所当时有病房两间,每日收容殓葬达百人之多。这一点,《广州府史志》上也有记载:光绪甲午年(1894)时症流行,有善士在高岗设方便所一间,收留疫症病人留医。1899年夏天,由商人陈惠普等人发起,自筹资金建立“城西方便所”。

疫病流行常年出现,方便所收治及殓葬的病人越来越多,因此所需经费也越来越多,力不能支,勉强维持经营。其中,又因吴玉阶与黄理三两善士因堂内事务有不同的争议,导致方便所一度陷于停办的境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州一些商行和善堂,如中药业的南北行、丝绸业的金丝行、土杂货业的三江行的善长仁翁邓希琴、吴玉阶、陈显章、陈惠普等24人不忍该所就此废止,发起募捐,“特集广济善堂、崇正善堂、爱育善堂各善堂出资助以年捐”,共同维持。同时,倡议改订章程,设法筹捐以改良方便所,维持经营。此后,得到广州地方绅商周东生、梅雨田及港澳商人陈鹤云、丘静轩等集资募捐款项及药物,将城西方便所扩展成病房十六间,殓房数间。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经方便所众善董商议,决定将城西方便所正式交与广州七十二行行商承担办理,并制定章程规定该所为七十二行所有,总协理均为七十二行行商。

其后城西方便所与城北方便所合并,业务逐渐增多,规模渐大,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更名为“城西方便医院”,择定西门外金字湾地段为建筑医院的地点。

在陈惠普等人的努力下,“城西方便医院”不断发展,基于种种仁心义举,被誉为“广州九大善堂之首”。根据光绪二十五年官方南海知县批文及陈惠普口述创办方便医院经过情形,因此后人多将“城西方便医院”的正式创建时间视为1899年。

城西方便所建立初时,院堂甚为狭窄,可容纳人数较少,收容对象多为异乡旅客、官吏随从、役夫及劳苦大众等患病而无钱就医者,且入所留医者须有地保和店号担保方可留医收治。后来,因为前来求医的人日益增多,陈雪南父子在港发起募捐,逐年资助扩建房舍,至民国九年(1920年)西院房舍建成。陈惠普等人在崇正善堂集会商议,并认捐银两物资(棺木、山地、石碑等)。经陈氏提议,众绅商议决此后病者到院留医不用担保,不收分文,随到随收随治,此后便成为方便医院的基本制度。是时院内主要采用中医药治疗,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后,院内兼设西医,病者入院留医,中西医治疗任由患者选择。

下一条:治疫病有奇效,名震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