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疫病有奇效,名震东南亚

2019-11-07 23:13 编辑: 阅读次数:

广州街坊多少都听说过“九大善堂”的传说,这些在清末民初名躁一时的善堂,随着时光流转,众多善堂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方便医院至今仍熠熠生辉,它就是今日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十年代初,港澳地区温疫流行,病人纷纷回国医治,

方便医院董事长陈惠普等亲自率领员工从早到晚在码头迎候病人,无条件接收入院。

方便医院在清末民初的社会救济中非常踊跃,“一闻灾即赴救,不避艰险,不计日夜,不论远近,不避时疫,亲理病人,亲济灾民”。作为一所慈善医院,方便医院因施棺殓葬、治疗疫病在羊城得到百姓的一致称赞,而这一点也得到了史料的印证,据清末邓雨生《全粤社会实录》记载,方便医院在创办之初比较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疫病和脚气病,并以此扬名海内外。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南(越南)西贡堤岸疫病流行,当地西医束手无策。西贡的广肇公所电请方便医院派遣医生前往救助,方便医院特派中医邓畅怀到安南广肇医院收治病患,施医赠药,疫症患者治愈者极多,当地西医亦为之叹服。在此之前,越南的中医屡遭西医排挤,不允许中医医治疫病时症等急重病症,自从有方便医院派医生治疗时症,并且效果显著后,西贡才开始允许中医医治时症,境况较过去大为不同。这年7月,柬埔寨金边疫症流行,电请方便医院派医生前住救治,方便医院遂派医生熊干廷前往,获得不错效果,得到当地法国殖民政府长官的嘉奖。

据史料记载,方便医院在脚气病的治疗上更是闻名海内外,每年中外脚气病人回转求医多由香港东华医院等外埠医院转送往方便医院医治,“年以千计,多能奏效”。后来,方便医院不但擅长治疗疫症和脚气病,对其他病症的中医药治疗也越发精通,前来求医的中外病人日渐增多。最初每年收治的留医病人约1000人左右,门诊人数每日100多人,民国四年(1915年)后每年收治的留医人数达5000人之众,每日门诊300多人,1920年后每年留医达到10,000多人,每日门诊达400多人。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留医病人每年在15,000人左右。而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医院统计门诊施医赠药人数超过150,00人,留医超过25,000人。

除瘟疫流行期间积极参与救助外,对于天花的防疫工作方便医院也积极参与其中。牛痘接种术于十九世纪初传入广东后,官方和民间即设有免费种植的机构。方便医院成立后不久旋即开展免费种痘活动,曾多次代广州市卫生机关义务为市民种痘预防天花。医院后期还设有疫苗血清培养室,专事疫苗培养。

方便医院规定凡来院求医者,医师工人等均应热心接待,认真诊治,不可有一丝怠慢。那是不是什么病都接收医治呢?创建之初,医院施医赠药纯为中医药,大部分病症均可到院医治,仅有少数特定疾病,医院不予收治,如麻风病、瞽目病、颠狂症等;至于小儿科,小孩来治病需要有家属陪同,医院规定凡“幼稚婴孩须有亲属随同侍侯,免其因人地生疏,惊慌加病,然后收留,否则恕不收领”。

方便医院在前期并没有采取分科治疗的体制,医师均为全科,主要采用中医药治疗,病人来院自由选择医师。民国时期,随着医院的声望日益隆盛,1926年,方便医院在院内附设西医科,但仍以中医药诊治为主,兼设西医,成为一所中、西兼备的慈善医疗组织。至1936年,由于该院每日接待病人数量众多,为便于管理,医院开始施行分科治疗和管理,包括中医的内、外、妇、儿和西医科等共计10个诊室。

到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一德路石室法国天主教堂巍畅茂主教代管方便医院,进一步细分了医院的医疗功能,聘请了上海复旦大学医科的医学生主管内、外、五官各科,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护士,此后陆续添设病菌检验室、X光摄映室、疫苗血清培养室、药物配剂室、汽水蒸馏室等与西医相关的科室,完全具备了现代西医院体制的特征。

方便医院在男女病人的管理上比较严格,将病房分为男女病房,对于前来医院探望病人的亲朋,医院规定必须先到头门挂号声明编号,将所探望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与患者关系等逐一报明登记后,才可由工人带领前往,交代给养病房工人后,才可探视。探视完病人后,家属需要回到医院门口,将编号交由工作人员注销后方可离去。对女病人的管理更为严格,在医院住院的女病人除其丈夫父母等至亲外,其他人等一概不准探视。男病房的工人全为男性,女病房的工人全为女性。此外,医院要求工人每日必须将病房打扫一遍,以保持病房卫生。

上一条:缘起“方便”,贫病者的福地 下一条:广州大沙头大火,方便医院闻灾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