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沦陷前夕,日军兵临城下,时局动荡,方便医院大部分董事及医务人员逃往外地避难,院务陷入停顿状态。医院董事于是将院务交由广州一德路石室法国天主教堂巍畅茂主教代为管理。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由巍畅茂主教主持开办了方便医院附属高级护士学校,由巍畅茂主教担任校长,校址设在长庚北路(现人民北路)永安约31号(原志德婴孩医院内),建筑占地面积约1125平方米。
学校成立初期,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考试合格后录取。医院开办附属护士学校不仅可以培养高级专门护理人才,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协助医院进行医护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收取任何学习费用,一切费用为医院承担。医院还为护士学校学生免费提供膳宿、制服及发放津贴。各级学生依据工读的原则,分派病房及各科实习服务。学制三年,每年只招收一个班,首届仅招收了11人。每届学制三年(半工半读),任教人员基本由医院医护人员兼任。第一届学生于1942年7月毕业,从1939-1949年共有毕业生约131人。

护士学校学生进行绷带练习
此外,医院还在民国初期与各大善堂及省港中医药界,为抵制北洋军阀错误的中医药教育政策而积极倡建中医教育,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42年以后校长先后由吴仪宗(外科)、仁剑仁(五官科)、刘任(内科)、蔡得贵(外科)医师及方便医院陈安良院长兼任。先后由天主教修女及方便医院护长担任学生舍监,主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1947年底迁到福民新院(即现在校址)及方便医院的婴儿楼。由于当时福民新院内设有病房,实际供给护士上课食宿的地方约1300平方米。1950年5月,广州市政府派出代表正式接管方便医院,并委派李春华同志接管护士学校,定名为“广州市方便医院护士学校”,校址仍在方便医院福民新院内,由医院院长陈安良兼任校长。
1951年2月由广州市卫生局主办“广州市第一医士学校”及“广州市第一护理助理员训练班”,校址设在盘福路北双井街内(原方便医院第一分院)。医士学校及助护训练班均由方便医院具体负责。医士学校校长由陈安良院长兼任,由陈瑞徽任教务主任。医士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助护班招收小学毕业生,培训半年。第一医士学校及广州市第一护理助理员训练班的教师均由方便医院临床医生担任。
从1951年4月1日至1953年3月广州市第一护理助理员训练班先后举办过三期,共有240名学员毕业,被分配到医院和护校工作。1953年8月,广州市卫生局将广州市第一及第三医士学校合并,成立“广州市医士学校”,委派广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孙成波兼任校长,校址设在广州市德坭路。
1953年,方便医院与广州市立医院合并为广州市人民医院。1954年正式更名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由此,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的另一部分是广州市立医院。市立医院也附设过护士学校,创办于1927年(经民国十六年八月十二日第七十七次市政会议通过),至1937年历届毕业生共有43人。1936年学校改组为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校长由院长曾宪立兼任。1937年春招收新生,投考资格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入学考试极为严格,投考者数十人,录取者仅11人。1950年学校负责人是姚碧澄。1951年,市卫生局组织领导成立广州市第二医士学校,当时市立医院姚碧澄院长兼任医士学校校长,由市立医院临床医生轮流到学校担任教师上课,校址设在德坭路原江苏同学会苏声中学(即现广州医学院后门近东风路边)。同一期间还举办了广州市第二护理助理员训练班,亦由市立医院具体负责。
后来,在广州医学院的筹办创建过程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付出过很大的心血。在广州文史第四十七辑《回忆朱光市长》一书中记载,1958年,有鉴于当时全市医务人员奇缺,朱光市长便亲自主持创办广州医学院,并自兼院长。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姚碧澄参与负责创办,并担任广州医学院副院长,负责学院日常工作。后来,姚碧澄在1959-1966年中担任广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