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碧澄:忠诚为国,倾尽所有,无憾于心

2019-11-07 22:43 编辑: 阅读次数:

姚碧澄(1904~1966),内科专家,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1934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精通内科业务,在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有高深造诣。五十年代初开展肝穿刺胆道造影术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1962年采用人工肾等新技术,为我院的发展倾注毕生心血。

1951年任广州市立医院院长;1953年,广州方便医院与广州市立医院,命名为广州市人民医院,姚碧澄为院长兼内科主任。1954年,医院正式命名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仍兼广州市第一医院院长。

爱国、爱党、爱事业的知识分子

提起姚碧澄,很多市一人都不会陌生,他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首任院长,在市一医院的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爱党、爱事业的知识分子”,市一医院原党委书记谢宏新回忆,她的父亲是姚碧澄的学生,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常听父母提起姚碧澄的事情。

1934年(民国23年),姚碧澄从法国里昂学医归来,“我学医是中国人出的钱,我要为中国人治病!”抱着这样的人生信念,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不久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兼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1937年3月,曾养甫市长特聘中大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姚碧澄教授为该团的名誉设计委员,中大附属第一医院参与了该团关于建立救急、收容和治疗等班以及健全全市各救护队组织的研讨和决议过程。

1938年5月底,日机疯狂轰炸广州市区,连续十日,广州死伤累累。姚碧澄院长每次听到爆炸声后,立即打电话询问各警察分局落弹的位置和伤亡情况,得确切消息后,立即派出救护车和出诊房车前往灾区。

姚碧澄院长常常亲自带队救护,除黄沙,西关两地,因路途较远,消息不畅通外,广州市内所有各灾区,该院都曾前往救护,如五仙门、大德路、广卫路、越华路、惠爱路、小北、越秀路和新河浦等地,最先到达往往是他带领的医护人员。

民国27年,广州沦陷,姚碧澄在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兼医学院院长。“在解放前,姚碧澄跟共产党其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朱光是广州地下党的负责人,姚碧澄与朱光是朋友”,谢宏新书记回忆,据说当时革命时期延安地区短缺医药,朱光将此事告诉姚碧澄,姚碧澄自己掏钱,从国外买了急需的药品,将药品亲自送到延安。

抗战结束后,姚碧澄于1947回到广州,在太平北路开设碧澄医院,远近闻名,前来求医者甚众。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公私合营,姚碧澄接受了广州市朱光市长的邀请,关闭了碧澄医院,出任广州市立医院院长,并负责筹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创院“开荒牛”,倾情付出

可以说如果没有姚碧澄,就没有现在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解放初期的广州百废待兴,医疗设备、技术人才极缺,姚碧澄个人捐资旧人民币一亿元及小汽车一部和碧澄医院全部设备创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市一医院第一台进口X光机、第一台救护车都是他自己掏钱买的,检验和病理需要的电子显微镜是他从国外带回来。”谢宏新说。

医院发展还要靠人才,作为医院创院“开荒牛”,姚碧澄动员了一批在国外工作的优秀医务人员回国开展医疗工作,更是邀请了当时眼科专家沈毅、外科专家黄榕增加入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建设发展中。

“这三个人是当时医疗界的顶尖人物,一等一的教授,在50年代,他们所带领的专业是全国主治医生培训基地”,谢宏新看过医院的档案资料,对姚碧澄的医院管理智慧深感佩服。

他对技术精益求精,观察病人仔细,操作熟练快捷,使许多疑难病例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他主持研究的治疗胆绞痛、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和技术,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同时,他对医生要求很严格,在他的管理下,上世纪50年代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省内首先开展一些高难度的手术,如“经皮肝内穿刺胆道造影”、研制出国际视力表及椎状灯、开展华南地区首例眼角膜移植手术、进行国内首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手术等等。

“姚碧澄是个好人,对工作好负责”,今年99岁的市一医院陈岷泉老护士长对姚碧澄老院长依然印象深刻,“他样子看上去很严肃,其实很和气。记得我们当时在病房做清洁,他挽起袖子跟大家一起做清洁工作,之后还叫大家一起去饮茶”,在陈岷泉老人的印象中,那时候的姚碧澄住在连新路上,每天都骑着单车到医院上班。

而且姚碧澄当了市一医院院长后,从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全部都放到财务那里,用来补助困难职工。逢年过节,有的医生因为被派到部队任职军医,他都要到这些家庭看望,用自己的工资包上“利是”拿给那些医生的家人。自己的工资再有剩的就拿到饭堂,给全院职工加餐。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德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筹建广州医学院

1958年,有鉴于当时全市医务人员奇缺,姚碧澄向朱光市长提议创办广州医学院,和朱光市长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朱光市长亲自担任首任院长和书记,但是实际工作则由广医副院长姚碧澄负责。

“创业”过程极为艰辛,姚碧澄拿出自己的钱,骑着车四处找师资、找设备。翻看广医的校史可以了解到,当年广医从筹建到第一批学生报到,只用了3个月,创下了高校中的纪录。

当时校舍正在建设中,学生们就坐在大榕树下上课,黑板挂在树枝上。老师们晚上没地方住,就在楼梯间搭棚栖身。当时,除了姚碧澄,中国妇产科三大奠基人之一、享有“南梁北林”美誉的妇产科专家梁毅文,著名儿科专家张梦石等6名一级教授都曾在广医任教。

“我父亲是市一医院的医生,当时也是广医老师”,谢宏新说,广医筹建后,虽然环境艰苦,在姚碧澄的带动下,市一医院很多的科主任都在广医兼任老师、系主任,市一人在广州医学院创办过程中可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朱光市长担任广医院长一年后,1959年姚碧澄接任院长一职,一直到任职1966年。现在,珠三角地区医疗单位的骨干,有很多都是从广医走出来的。

缅怀

1966年8月24日,姚碧澄在“红卫兵”的揪斗声中跳入流花湖悲愤自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关部门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姚碧澄著述有《内科学》上下册,原稿近百万字,未及付梓,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抄家,全部散失无踪。

2008年,市一医院为姚碧澄铸铜像,树立在外科大楼一楼内,以纪念他为医院以及广州市卫生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也时刻提醒后来的人们,发扬以姚碧澄先生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不断进取、勇攀医学高峰。

无独有偶,2014年,广州市赠送了一批与里昂中法大学有历史渊源的人物铜像给里昂市,在由10位名人组成的“里昂中法大学中国名人铜像”中姚碧澄就在列,如今放置在里昂中法大学旧址。

梦纤魂绕心系家国民生事,花开花落风范长留天地间,姚碧澄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热爱的医学事业。“庸医杀人,别做庸医”、“我学医是中国人出的钱,我要为中国人治病”等名言警句至今仍在激励着大家。

上一条:方便医院地理位置的变迁 下一条:陈安良:痛打“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