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为革命烈士追悼筑碑

2019-11-07 23:11 编辑: 阅读次数:

方便医院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事件中发挥过作用。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同盟会起义失败,清政府恼羞成怒,烈士尸骸暴露街头一直无人敢收敛,后由方便医院出面代表善堂与清政府交涉,直到5月2日,清政府才通知方便、广仁、爱育等善堂收殓烈士遗骸。此时,烈士遗体经过风吹日晒,早已惨不忍睹!善堂工作人员将遗体“依次移置谘议局前旷地,分数十堆,折臂断股,血肉模糊”,令人潸然泪下。

经过各善堂商议,革命烈士遗体的安葬事宜由方便医院经管,其中同盟会员潘达微在整个过程中起了较大的作用。当时善董徐树棠不顾危险,答应将“红花岗”地段捐献以埋葬忠骨。埋葬时,发现装殓烈士的棺木都是由薄板钉成,方便医院善董当即表示:棺木可由医院另备,不必求诸于市。于是,方便医院捐出棺木,厚资聘请仵工装殓。

5月上旬,方便医院和广仁善堂带领仵工百余人,将七十二烈士遗体运抵红花岗,分两长列安葬。后潘达微将“红花”二字改为“黄花”以表烈士的风骨和精神。而方便医院等善堂的义举也表达了广州人民对烈士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崇敬之情。

1932年1月28日,日军入侵上海,驻上海的十九路军英勇抗击,大批爱国将士壮烈牺牲。方便医院以多种方式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并募捐出资一万银元建筑“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牌坊”和纪念塔。

十九路军远在上海进行抗战,而方便医院在广州,两者又是如何有关联的呢?因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前身原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助力蒋介石击败冯玉祥、阎锡山,番号改为十九路军,军中士兵多为广东籍,如其中总指挥蒋光鼐(nài)为广东东莞人,军长蔡廷锴为广东罗定人。事变发生以后,不仅是上海人民,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人民也对十九路军的义举进行支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方便医院组织的广州方便医院难民救济会,筹集捐款,支援十九路军。“是时方便医院创办人陈惠普发出宣言,召集众人,筹办兵燹难民救济会”,制定章程,救济难民。

《广州方便医院筹办难民救济会月刊》中提到,“备案之初,众议先借方便医院大洋万元,汇沪急赈,及棉衣五千件......”从医院经费中拿出一万元,捐出棉衣五千件给事变中的难民。事变发生后,方便医院一方面开展救济和悼念抗日将士的活动,号召市民和侨胞捐款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同时为了表达对为国捐躯烈士的敬意,通过召开追悼会和建筑纪念碑悼念和缅怀阵亡烈士。

追悼会总结“实收入捐款等项银为141712.03元...除实支出追悼经费应存银45347.45,捐助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1万元;建筑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银一万元”。另一方面,在上海的粤籍难民较多,战乱中流离失所,方便医院承担起难民回粤和招待回粤难民的工作。“方便医院在南堤天字码头顾有楼船三十余艘为收容回粤难民暂住......”

在救济的过程中,方便医院主要业务扩展为医疗救济、急赈救灾、施棺殓葬、赠衣施粥等,当时重大的风灾、火灾、水灾,以至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死伤,方便医院都派出救护队、掩埋队,进行抢救和善后工作。除此之外,方便医院还会举办其他一些社会救济活动,帮助贫困百姓。例如,每到盛夏时在车站码头等地设置茶缸、茶桶,并备碗供人解渴;在冬天,向无衣者发放棉衣、棉背心;在灾荒时,派人将粥放送到大街上分派;遇有回国华侨生病无依者,方便医院就会伸出援助之手,予以接待;遇有华侨在外病死,希望回国安葬的,方便医院也予以代运。所有这些善举,方便医院都义无反顾,为世人所赞誉!

上一条:粤汉铁路官商斗法,九大善堂民间“招股” 下一条:筹募善款,得到海内外华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