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市长关心市一医院建设二三事——李祯荪秘书采访记

2019-11-07 22:20 编辑: 阅读次数:

文/ 陈夏中

浏览上世纪初的广州市区地图,位于老城西北的盘福路呈“J”字形,北起镇海楼下的象岗山,南至百灵路口拐弯向西,止于长庚路。东北倚官府,西南靠寺庙,西临护城河。盘福路尾有两家医院:靠西的城西方便所和靠东的警察医院。老人回忆道:盘福路头有殡仪馆,路尾有棺木寿衣,成行成市。第一津“大坑渠”周边,污水肆溢,臭气熏天,是贫民窟。

时光倒流六十年,盘福路已成通衢大道。路边的大榕树垂下长长的根须,阳光透过树丛,洒在布满树豆的路面。盘福路尾的两家医院已经更名:方便医院和市立医院。市立医院土红黄色的洋楼门前,停放着中小吉普和轿车。方便医院的平房挤满求医的市民。道奇巴士绝尘而过,十轮大卡车东来送药品,马车、人力大板车西出拉废物。白色救护车缓缓穿行,车上急促的敲钟声掩盖了沿途小贩的吆喝:“海带绿豆芝麻糊!”

某天,时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中共市委代书记朱光从机场回老城区,途经盘福路,下车进入市立医院。朱光市长会见了市立医院院长姚碧澄和方便医院院长陈安良。姚是留法博士,著名医学专家。陈是留美博士后,卫生、法医学专家。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了一件大事。朱光市长回到府前路市政府办公室,旋即找卫生局长李达潮谈话,李祯荪秘书作记录。朱光市长言简意赅,他说:“一条路上有两间医院,不如合了它。”深知内情的李局长说:“我没有意见。”

过后不久,由李秘书陪同,朱光市长再次来到盘福路,下车步行从百灵路口走到盘福路尾、彭家巷口,然后折返。经过反复的现场勘察,朱光市长对自己的思路就心中有数了。回到办公室,朱光市长即刻召集市地震局、公安局、建设局和卫生局的局长开会。会上研究:第一,两院合并,改为第一人民医院。第二,将盘福路尾段全部划归市一医院,修好长庚路。1953年 1月 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日,两院合并。

之后的几年内,市政府拨款,盘福路尾由西往东建成了一批苏式楼房,路南依次为门诊部,总务科,院办;路北为外科,妇科和内科,欧式洋楼作干部病房;北面凹地为宿舍、食堂和后勤区,物料则从小西门进出。院区内花坛环绕,与支繁叶茂的老榕树交相辉映。东、西两端和西北角建起气派的大栅门。朱光市长写字好,能绘画,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题字,就挂在医院的西门上。以前领导题字一般不落款,多少年以后,还有人在考证已被拆毁的西门题字是出自哪位书法家的手笔。从此,市一医院初具规模。医院面积5.06万平方米,设病床1116张。全院职工1126人,其中医卫人员757人。据称是当时全国病床最多的一家医院,也是亚州最大的医院之一。

六十年前将一条路上分立了半个世纪的两间医院合并起来,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勇气!整合资源,规模效应,微观的管理学的道理显而易见。试想,在当时贫困落后、百废待兴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这次合并,市立医院或方便医院能够承担攸关人民群众生老病死的医疗重负以及其它相关的社会服务吗?从宏观的社会学看来,在新社会,一条路上两间医院不合时宜。把官员医院与平民医院合二而一,实现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涉及各阶层的切身利益和传统观念。合并与否是两难的决策。

朱光市长思路敏锐,行事果敢,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有关负责人深入浅出,晓之以理;以满腔热情,身体力行,促成了两院合并。今天,当我们走在市一大道上,眼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条:陈安良:痛打“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