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内科 何丽美
俗话说得好,真的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甚至看不到的感人事迹,天天都在病房上演,过去的两年,感觉自己过得很充实,心里充满了感动跟感激、还有感恩。
当她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样,甚至已经无法跟他交流的时候,他仍在她身边陪着她,直到她走的最后一刻都不愿意放弃抢救,放弃那个他始终深爱着的她...这种至死不渝的爱让人打从心底地感动。不是演电视剧,这是在病房天天都在上演的情景。那天是我刚开始踏上临床工作的第一周,我亲眼见证了这比电视剧还感人的一幕。躺在病床上的她患了胃癌,肿瘤的消耗让她瘦得只剩皮包骨,跟窗台的那张照片基本是两个人,30多岁的她看上去像是40多岁,那天在抢救的时候,她很痛苦,她的护工哭了,他看上去很坚强,但是眼睛明显红了。后来据医生介绍,他雇了三个护工,三班倒,他每天六点多起来,然后七点多就去医院陪她,九点钟就去上班,然后下午下班就去接孩子回家,之后又到医院陪她,到10点多就回去休息,第二天又照旧,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半年多。不过老天没能让他如愿,她还是走了。记得他在她走的第二天,过来医生办公室跟每个医生打了个招呼,戴了副墨镜,但浮肿的眼睛还是很明显能看出来。过了几天他给科室寄来了一封感谢信,把她从去年得病之后的每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从他们辗转看过的医院,做过的努力,及对每个医生的感激之情都写了下来,他说他很感谢医生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还可以两个人在医院的走廊散散步,能够在春节的时候回家看春晚,聊聊天,这样就很满足了。就这样简单的要求,对他跟她来说是这么的奢侈。听主任在那里读这封信的时候,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在受着教育,静静的。
曾经以为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么重情义的人不多了,也许不是亲眼亲耳听到这些事,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滋味。那天在临终前抢救的时候我觉得很难过,差点哭出来了,但是我忍住了,理智告诉我当医生不能这么感情用事,当时我看着周围的医生,面对一个已经有着家人感情的患者死去,不难过是不可能的,但他们除了要冷静地抢救外,表面上看不出感情,谁说我们当医生久了就没感情呢,我明明就看见那个主任眼睛都红了。我们面对的生死别离比谁都多,我们见过的人情冷暖比谁感触都深,只是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随时都要做好承担这些痛苦的准备,难我们自己的过,有泪往心里流。当时我在想,我会难过,因为我还年轻,我的心什么时候才能练得这么强大,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么多的生死别离。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其实心比谁都软,感动比谁都多。虽然做医生很辛苦,可是我一点都没有后悔,很庆幸我还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很庆幸我将会一直感动着,我也希望我可以永远都被感动着,为自己,也为别人。 只有有一颗懂得感动并感恩的心才能做好一个医生,为病人切实地着想。
其实这两年来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医德。莫文健主任相信全院的人基本上都听说过他的事迹的,要不是我亲眼看见,我也不会相信这年头还真的会有这种人。你怎么可能相信一个主任还会下班以后等到7点半就为了跟病人家属交待病情?因为这些你可以完全交给住院医生去做的。我最记得他的口头禅就是“好好干,赶紧干,不要停”,虽然当时我们都只是笑笑,其实心底里还是充满了暖流跟干劲,都说在这个医患关系紧张的年代,当医生当久了会少掉了当年那份单纯跟干劲,但是在他身上我们依然还能看见比我们都高涨的工作热情。他似乎没有一天是可以准时下班走的,无论什么时候病人咨询他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解释。这是我第一个科就碰到的好医生,当时给我上了深深的一课,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无论外界对我们的误解也好,偏见也好,我们只要忠于我们的工作,把患者的病治好了就是比什么都要好,这种满足可能来源于治好病的成就感吧,这是远远超越其他物质的东西的。对工作要热情,对病人要负责,这是我第一课学到的,很庆幸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学到的东西。因为医德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医德,病人才会找你看病,才会放心把生命交给你。
说到好学,我们消化科的聂玉强主任实在是让我们都为之佩服的,作为一个主任,学识渊博,居然还可以坚持每个晚上都在办公室看书看到12点多甚至一两点才走。印象中有一次晚上快1点钟了我在护士站处理事情的时候才看见他走,当时我真的是吓呆了,这么晚了才走,后来才知道原来聂主任基本是每个晚上都这么晚才走的。就连他出差回来当晚就已经回来办公室学习了。聂主任就是这样以身作则,让我们从心底里佩服,这种钻研难道除了自身的好学之外,最大的动力我猜是来自于对患者的负责吧。这些都是我们年轻人值得去学习的。
以上是我在市一轮科两年所见到的感人事迹,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值此院庆之际,我把我这两年最深刻的感触写下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能感动你我,并从中有所感悟。希望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能永葆一颗感恩并且感动的心,并且积极向上,做到老,学到老,切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样我们的幸福指数才会越来越高,医患关系才会越来越和谐。这些都是他们的故事,共勉之,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故事也能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