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凤娟
每天早上七点半,在消毒水的味道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红开始一天的工作:首先要去查看重症病人,看看他们肠胃可好,病情有何变化。8点是正式上班的时间,她与值班医生交接工作,了解负责的病人的所有信息;9点左右,她带上年轻的医生,以及实习医生、进修的研究生一间间病房走访病人,分析典型病例,开始“教学查房”。随后,才开始接诊病人,一直忙到下班。医院一天工作的结束,意味着教学工作的开始。作为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她还要修改学生论文,指导他们的研究方向。用她的话来概括就是“基本除了睡觉以外,没有其他时间。”
这是王红一天的工作,也是她从医22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尽管工作忙碌,任务繁重,但岁月似乎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多少痕迹。一头精神干练的短发,皮肤光洁,眼神发亮,言语温柔,没有医生常见的冰冷——这是记者初见王红的印象。
杏林世家,立志从医
王红出生在医学世家,算上她,三代都是医生,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心血管 科的医生,外公则是潮汕地区著名的老中医。母亲对她的影响很大,孩童时代的王红,对母亲最大的印象是:她很忙,忙到做饭的时间都很少,有时甚至除夕夜也只能一个人度过。 “病人吃到母亲做的饭的次数比我还多。”这样被忽略的日子,王红自然不高兴。直到她从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口中,听到他们对父母的感激,一颗从医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她的心底。
现在的王红正在走着数十年前父母曾走过的路,她的儿子在念高二,儿子从小就知道“妈妈很忙”,那儿子会不会有意见呢?王红笑着回答,她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给他做思想工作,告诉他妈妈在忙什么,为什么这么忙,渐渐地,他就越来越理解自己了。
1986年,王红考上广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现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选择了消化内科。为何选择这个方向?王红解释,肠胃疾病发起病来都是又急又重,一经治疗,即可看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很有成就感。
1991年,王红毕业后直接进入广 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97 -2002年,升任主治医师讲师,尽管如此,王红却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内心有强烈的进修欲望。2001年,她考上中山大学医学院消化内科的硕士研 究生,后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在此期间,她又先后去往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威尔斯亲王医院、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做访问学者。2007-2008年之间,她作为广州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前往美国梅奥医科大学消化内科基础部学习,通过在美国的学习中不断深化和改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正是有这些在国际国内顶尖学校的研习经历,让她更加了解中西人种在体质以及基因等方面的不同,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注酸相关性疾病研究
作为消化内科的专家,王红擅长酸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及治疗,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则是她的拿手工作。
临床上酸相关性疾病是指一类与胃酸攻击作用密切相关的疾病,消化性溃疡是其代表性疾病,约有10%的人有可能患有此病。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中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质子泵抑制剂(PPI)由于竞争性地抑制质子泵而高效抑制 胃酸分泌,被公认为治疗酸相关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PPI主要经肝药酶S-美芬妥英羟化酶(CYP2C19)代谢,CYP2C19 是一种肝药酶,CYP2C19遗传型使PPI疗效存在 显著的个体差异,不同基因型的患者服用PPI抑酸效果不同。调查显示CYP2C19遗传型为弱代谢(PM)的人群发生率在东方人群占13%-23%,明显高于西方人群的2%-5%,中国汉族人中CYP2C19遗传型也表现出遗传多态性。国人PPI的抑酸效果与西方白种人群 是否存在差异,酸相关性疾病治疗中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夜间酸突破现象(NAB),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个体治疗方案等酸相关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系列研究,国内 外尚无相关报告。
王红带领课题组通过大量人群调查和临床、基础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报道酸相关性疾 病治疗的东西方人种差异,并首次把基因分型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工具,从基因水平指导临床用药,并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经济的检测手段,并在国内外一流杂志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形成酸相关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系列成果。
这一研究成果为病人节约了大量医疗费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每100个酸相关性疾 病患者约节省开支5000美元。研究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成果的检测方法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成果论文已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收录和引用,作为中国酸相关性疾病研究的创新资料。2011年欧洲及中国幽门螺杆菌(HP)根除共识意见修改委员会,拟将CYP2C19基因多 态性列为HP根除治疗的参考指标,并将对HP根除治疗方案的修改产生影响。王红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酸相关性疾病治疗及与肝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获得200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济世救人,巾帼英雄大无畏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彼时的王红刚刚结束在美国梅奥医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的学习,在回国后的第二周,她匆匆料理完家中事务就加入所在单位组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伍,前往救灾第一线。
在救援前线,王红需要保障两件事:一是救援队伍的身体健康,二是自己的生命安全。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南北方气候不同,需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潜在的风险无法预测,所以要尽可能减少出现人身伤害的几率,保障工人、民众的安全。”王红说,对于难以避免的余震,即使害怕,也要理智应对。
患难见真情,困难显能力。由于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王红因此获2008年广州市卫生局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广州市五一巾帼奖,个人荣立三等功。广州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国与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南先等回访汶川,给王红赠了这样一句话:“天使!救了多少人!”
为人师表,亦师亦友
除了在医院的任职,王红还是广州医科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日常的问诊疗事务工作之余,还要兼任教学任务。
对于王红来说,当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与学生沟通。“80后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有很多个性不一样的地方,比较倔强,不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很多事情要真正说服他们了,才愿意去做。”王红在教学中讲究“以理服人”。
对于学生们,她都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学生也很喜欢跟她谈心:最近的生活如何,有何人生规划,新谈的男朋友、女朋友对自己好不好……而当她得知自己带的一个很优秀的研究生,因为忽然得知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导致学业落下时,她到处托人帮忙找专家为这个学生治疗,经过手术,这名学生的身体好转,也回归到了医疗研究第一线上。也是这样的经历,让这位学生更加了解医学知识对人生命的重要性,并坚定了追随王红的脚步,成为病人生命的坚实守护者。
个人简介
王红,现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消化病学会常务委员,广州市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美国消化内科学会(AGA)会员。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20余年,坚持用前沿的科研技术服务临床,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方法。2007年作为广州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前往美国梅奥医科大学消化内科基础部学习,她带着国内临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在美国的学习中不断深化和改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成果显著,2008年回国后继续临床和科研工作,近年发表论文20余篇,SCI论文6篇,参编著作两本(《外科大查房》、《功能性胃肠病》),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广州市卫生局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优秀科技人才。2008年回国后立即投入“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获得2008年广州市卫生局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广州市五一巾帼奖,个人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