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狂犬病暴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专家邓子德教授指出,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接近100%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人接触不能确定是否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在医学上称为“狂犬病暴露”。
所有未经过有效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宠物,都有携带病毒的风险。”邓子德教授指出,带病毒宠物不发病,但是唾液中带有病毒,一旦咬伤人,唾液中的病毒便可通过皮肤的伤口进入人体内。
即便是貌似完整的皮肤,也有可能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小伤口,如果带病毒动物舔人时唾液碰到这些小伤口,也难免中招。
跟宠物接吻更是感染狂犬病的高风险动作。“很多时候受进餐咀嚼的影响,口腔黏膜多少有微小破损,未必会让人感到疼痛,但如果接触了带有病毒的动物唾液,就有感染危险。”邓子德指出,跟动物接吻还要提防被咬伤毁容的风险。
“我家养的小狗,一直很乖,最近突然咬人,会有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邓子德表示,动物狂犬疫苗病毒不一定有症状,一旦动物主动咬人,一般是有异常的。
因此动物咬人后,不要马上把它打死,在伤者尽快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同时,要把动物关在笼子里进行密切观察,看是否有性情大变、好斗、多吠、爱伤人等异常表现,最好请兽医前来指导。一旦确认属于狂犬病,伤者的应急处理需要升级强化。
邓子德强调,人体感染狂犬病后的潜伏期约为1至3个月,受伤部位越是靠近头部,潜伏期就越短。
发病之初,感染者会食欲低下、发低烧、嗜睡,对声、光、风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喉头有紧缩感。被咬伤部位可出现麻木感。
紧接着出现高度兴奋、狂躁、极度恐怖等症状。患者不敢喝水,见到水、听见水声均可引起咽喉及严重痉挛。
三天后肌肉痉挛停止,患者进入全身迟缓性瘫痪,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随即进入深度昏迷,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不幸去世。此时距离发病起,一般不超过六天。
最佳处理时间 2小时 切忌用嘴吸伤口
凡是被可疑的动物,例如未经接种的家养猫犬或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咬伤之后,都应尽快对伤口进行处理,最好在2小时之内。伤口处理越及时,越彻底,对预防狂犬病就越有利。邓子德教授建议这样做:
1. 排净污血:
若伤口出血较少,建议尽量把血挤出,或用经过消毒的利器划破伤口周围的皮肤,促进局部的血液流出,尽量排出进入体内的狂犬病毒。切记不可用嘴去吸伤口,万一口腔中有微小破损,可能增加受感染或加速发病的风险。
2. 冲洗伤口:
用20%的肥皂水清洗伤口,也可用浓度高的皂液原液、1%苯扎溴铵或其他阳离子消毒剂);再用大量的流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最后用碘酊或碘伏反复消毒伤口及周围。
3. 接种疫苗:
受伤者应该在24小时内接种狂犬病疫苗,最迟不要超过48小时。若超过48小时,仍建议接种疫苗,以减低发病风险。成人应该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疫苗,儿童应在大腿前内侧区肌内注射。
一般被伤者在0天(受伤当天)、3天(受伤第4天,以下类推)、14天、30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针,共5针。如咬伤程度严重,或者受伤部位靠近中枢神经,第1和第2针可加倍量注射疫苗。
如果伤人动物在观察期间被证实发病、伤人动物所咬伤的其他人发作狂犬病,可在第90天加强1针。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人不幸在完成接种后的1年内再次被动物所伤,那么,千万不要以为“我打过狂犬疫苗”就可高枕无忧,仍需要在受伤当天注射1针疫苗。
如果在接种后1-3年内再被动物所伤,需在0天、3天、7天各注射1针,共3针。若接种3年后再被动物所伤,则需重新注射5针。
如果被宠物咬,但没有明显的流血,仍需在0天、7天、21天注射3针疫苗。
家有猫狗,还要小心这些“宠物病”
养宠定期打狂犬病,就能高枕无忧?当心,还有这些“宠物病”会影响主人!
弓形虫
鼎鼎大名的弓形虫,往往通过寄生宠物的粪便排出,孕妇一旦感染,会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流产。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猫粪便。
真菌病
20岁的广州女孩小敏(化名)脸上、脖子上同时长出呈环状分布的小水疱,十分不雅。经诊断,小敏得的是体癣。与此同时,皮肤科医生发现小敏养的小狗身上秃了一块,后经兽医证实,小狗得了真菌病。医生推断,小敏可能在抱着小狗亲昵时被传染。
“千万不要和宠物过度亲昵。我们科每年都要接诊多个像小敏这样被宠物传染皮肤病的病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谢淑霞副主任医师指出,“脚气”患者若习惯在家里赤足行走,有很大机会将真菌传染给家中的宠物。
专家提醒,大家要注意家中的宠物是不是有真菌病的表现,例如脱毛。如果有这些症状,要及时带宠物就诊。
专家提醒
别让宠物进卧室宠物主人应定期给宠物洗澡、清理家居环境,避免跳蚤孳生,传播病菌。平时和宠物保持合理距离,避免过于亲密,不要让猫狗进卧室、上床更不要与宠物接吻、放任宠物舔挠主人。狗狗外出散步后,回到家要对脚掌、皮毛做适度地清洁工作。
家有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慢性病人和患有多种疾病的体弱老人,最好不要养猫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任珊珊 通讯员 储洁雅、黄月星、魏星、周晋安
部分内容来源:广州日报、39健康网
图@视觉中国
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