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血液科钟玮怡护士:我们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的同事,在我科急性白血病患儿梓炜病情危急时,您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诚挚的关心,在此,我们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向您及血液科的同事们送上最真挚的感谢!……——医院儿科,于力。”
这是我院儿科主任于力给同为我院血液科的护士钟玮怡及血液内科的全体医护同事们写的一封感谢信。也许很多医生、护士都收到过病人写的感谢信,医护人员之间团队作业也常互道感谢,而同行之间一定要隆而重之的写一封情意重重的感谢信来表达谢意,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3岁女孩眼看夭折
2014年4月6日,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年有余的患儿梓珊(化名)返院开始新一轮的化疗,然而,在化疗结束后,年仅3岁的小梓珊承受不住化疗药物的冲击,出现了骨髓抑制,白细胞及粒细胞极低、极度容易感染的危急情况。就在我们儿科一筹莫展,为小梓珊年幼的生命忧心时,血液科的同事们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经市一医院血液内科王顺清主任医师、张玉平副主任医师会诊后,4月29日,小梓珊转入血液科的层流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虽然层流病房能够有效抵御大分布细菌对患者的侵袭,可没有一丝抵抗力的小患儿梓珊还是出现了高烧不断、全身多发性脓肿等严重感染。小梓珊生命危在旦夕,病情极其危急!怎么办?
母亲节带来的支撑
梓珊的爸爸妈妈都是文员,收入并不高,妈妈在梓珊确诊后辞了职,一心救女。5月的这一天是母亲节,如果不是一盒西饼一枝花,梓珊妈妈就快要放弃了。
层流病房的护士钟玮怡看出了梓珊妈妈的端倪,一边担心,一边想对策。“我看她精神很紧绷,她自己也说熬不住了。孩子从来没有高热这么久过。我心里难受,我也是个母亲,就想在精神上支持一下。一个人放弃很容易,如果妈妈倒了,妈妈不开心,小孩子也不会开心。”钟玮怡就这样借着“母亲节”之名,给梓珊妈妈送了一盒西饼一枝花,陪着她聊了一下午。
“放弃一个人很容易,但要放弃整个家庭就很难很难”,已经做护士第7个年头的钟玮怡如是说,“多劝家属想想整个家,多劝病人想想捐骨髓给他们的人。陪着他们就好了。”
小梓珊不知道,多少个血液内科和儿科的医护人员的不眠夜后,5月14日,她的病情终于稳定好转,白细胞和粒细胞缓慢回升,转回儿科治疗。
“我一早就猜到是你了!”
于力主任在感谢信里说道,“我们要特别感谢血液科层流病房的钟玮怡护士,在梓珊的妈妈看着年幼的儿子在生命线上挣扎,痛苦不堪的时候,钟玮怡护士偷偷在住院处给陈梓珊交了500元医疗费,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小梓珊病情稳定,办理出院手续时,梓珊妈妈才发现这多出来的500元钱。多方打听询问后,钟玮怡护士只是简单的说‘我也是一名母亲,看到梓珊妈妈痛苦的样子,我特别能理解她,特别想能多帮助她一些,虽然钱不多,但也算是我的一份心意,没有想过要告诉别人。”
原来,钟玮怡帮梓珊垫钱的那天没带够现金,刷了自己的银行卡,如果不是有银行卡的信息,可能到现在也不知道这500元从何而来。梓珊妈妈一听说是钟玮怡,立刻说道,“我一早就猜到是你了!”
医护同行传递感动和鼓励
于力主任说,写这样一封隆重的感谢信,就是希望把来自同事、同行间带来的这种感动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了解医护、医患之间的这种真情。正是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使危机关头的患儿起死回生;而对于像钟玮怡护士这样无私帮助困苦中患者的精神,我们深深的被感动了,正是像钟玮怡这样的护士把身患绝症的小梓珊当做自己的孩子一般尽力尽力,我们才能从死神的手中夺回小梓珊年幼的生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在钟玮怡看来,这封感谢信,是对其所在科室护理氛围的一种肯定。“刚入行的时候,做事很机械,觉得干护理很累,想转行。久了有生活经历之后,开始爱上这个行业。就像我们医院讲‘仁心仁术’一样,人与人之间是要讲心的。你发自内心,对方总能感受的到。而心理护理作为护士的五大责任之一,我一直牢记。”钟玮怡如是说,“病人有时候并不需要你打针很棒,但要能安慰她,让她觉得自己不孤单。很多病人住院期间都很迷茫,觉得亏欠家人,对家庭没有贡献。有时候你说的不一定对,但病人正走在茫茫大海中,你能告诉她走这边还是走那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