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一线”的实在医生

2019-11-07 22:32 编辑: 阅读次数:

三十多年如一日,病房,办公室,家,三点一线的生活,为患者“精打细算”,为科研辛勤耕耘,生活于他并不复杂,坚守的只有一颗怀德怀仁的心,他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教授聂玉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医生实实在在的“真”。

“把病人看好,心里才会有成就感”

有些患者不知道要提前预约,坐车从外地过来,拿着一沓厚厚的病历,一到挂号大厅却发现聂玉强的号,后面好几个星期的都已经挂满了。患者到诊室央求聂玉强加号,聂玉强每次都爽快地答应了,从来不摆大专家的架子。结果他的出诊时间越来越长,出诊拖班成了家常便饭。聂玉强说,病人能来找你看病,那就是对医生的信任,“把病人看好,我心里才会有成就感”。“我就觉得他很实在,是真心实意地在帮我们解决问题,医术、人品我都信得过。”张阿姨是聂玉强的老病号了,遇上肠胃不适,第一时间想到就是先挂上聂玉强教授的号,碰到亲戚有消化道疾病问题,她极力推荐亲属找聂玉强看病。病人在聂玉强眼中不分贵贱,他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对前来求医的贫困患者,想方设法地为他们省钱,避免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是病人激励我越做越好”

走上消化内科医生的道路,聂玉强用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坚持白描了“良心医生”四字。他对自己要求“完美”,看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很自责。2005年,聂玉强带领团队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和贲门失弛缓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今团队已经运用该技术救治了大约一百例患儿,但聂玉强对自己仍然要求严格,对技术精益求精,一直在不断探索更加“完美”的方案。

“是病人激励我越做越好”,聂玉强坦言。一次,一位中年父亲带着儿子找到聂玉强,一句话都没说,就开始嚎啕大哭,聂玉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安抚了他的情绪后,聂玉强才了解到:这位父亲一家人都患有乙肝,大儿子已经去世,现在小儿子又是肝癌。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早已是砸锅卖铁,辗转多家医院却又都被拒之门外。虽然焦急,但却束手无策,慕名找到聂玉强,仿佛抓到救命稻草,恳求聂玉强救救他的孩子。

他想,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希望都不会放弃,竭尽全力,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同时他还经常安慰患者家属,尽力帮助解除他们焦虑的情绪。“每次看到这样的病人或者家属,我就想一定要尽力解除患者的痛苦,当医生如果不能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不如不做”,聂玉强眼神里有着一份坚定。

“搞医学,从未觉得枯燥”

结束一天繁忙的门诊和行政工作后,晚上他在办公室又啃起了科研。聂玉强的爱人杨富英说,“每天早上7点多就去上班,晚上到12点,有时甚至是凌晨1点才回家,几十年他都是这样子的,中间吃饭,我们不打电话给他,他很少‘自觉’回来吃饭。”

在妻子眼里,聂玉强是“书呆子”,而在同事、学生眼中,他则是妥妥地学霸。上一趟洗手间的功夫,也要带着英文文献,边查一下不懂的英文单词;对学生写的论文,他必定是要亲自修改,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这些习惯都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他的生活节奏中,没有节假日、工作日之分,平时除了钻研医学,在家得空也是在和儿子讨论医学问题。这样简单,甚至是单调而又高强度的生活,他从不觉得无聊、枯燥。“做医生我很尽力,但现在很多医学问题还解决不了——我老问自己,为什么解决不了,是不是我自己做得还不够?不断学习、研究,我觉得自己乐在其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学习、磨砺和实践,聂玉强在消化系统内的技术渐渐炉火纯青。聂玉强是国内最早开展双气囊小肠镜的医师,曾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和贲门失弛缓症,主持内镜下诊治和多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等项目的开展。他主持完成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和“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分类治疗”研究成果,由省卫计委推荐被选为国家卫健委“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

上一条:再障女孩的艰难十年 下一条:“抗非”前线的巾帼英雄